|
4月10日4时47分,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“长征三号甲”运载火箭,成功将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。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
为实现世界各导航卫星系统的兼容与互操作,为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免费服务,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和国际电信联盟框架下,美国的GPS、俄罗斯的格洛纳斯、欧盟的伽利略和我国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正在进行频率协调。
各国也在争先进行兼容与可互操作的多模导航芯片研制,以抢先占领国际市场。然而目前,中国卫星导航芯片市场的95%已被美国占领,国内大部分企业还不具备研发此类多模导航芯片的能力。
“可以说,这正在成为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的重大瓶颈。”在5月中下旬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上,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所研究员、卫星产业化应用研究学者曹冲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。
GPS芯片占领95%中国接收机市场
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重大空间和信息化基础设施,是一个国家经济安全、国防安全、国土安全和公共安全的重大技术支撑系统和基础资源。
按照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规划,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到2012年覆盖亚太地区,到2020年将覆盖全球,并将以“北斗加GPS”技术在全国逐步替代单一的GPS导航。
“虽然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交通、渔业、测量勘探等行业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,但是接收机中95%以上使用的是美国GPS芯片,这个问题不解决,我国的导航芯片产业将继续在低产品附加值状态徘徊,实现北斗加GPS导航逐渐替代美国GPS导航的规划也将步履艰难。”
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,曹冲说:“一是美国GPS导航系统1994年建成并于当年提供了全球民用服务,到2007年我国北斗导航系统才建成,在这个长达13年的时间内,美国GPS导航芯片已经占领了我国95%的市场。二是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的研究经费90%用于卫星研制和发射,只有10%用于导航芯片,芯片研究投入较少。三是此前我国卫星导航芯片的入行门槛比较低,现在全国4000多家芯片生产企业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,人才不足,不能进行兼容与互操作芯片的自主研发。” |
|